庄子如何修心养性

2017-03-12 文语集感悟有味

庄子如何修心养性

庄子如何修心养性

庄子(前369~前286年),本名庄周,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。宋国蒙(今河南商丘)人,83岁寿终,可以说是古代的老寿星。他终生不仕,一直过着贫困生活,有时甚至以编织草鞋为生。庄子主张“无为”,顺其自然,同时强调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。他的长寿和养生经验与他的哲学观念紧密相联。大体可概括为下面几点:

平易恬淡
庄子说:“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,邪气不能袭,故其德全面神不亏”。他认为,人难以脱离世俗的制囿,人对物欲的“私心”是万恶之源,百病之根。一旦被“私心”掌握,就会失去正常人的心态,变得贪得无厌,就必然会伤身害命。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态,“无为而治”,没有私欲那么邪气就不能侵入,就不会形劳精亏导致积累成疾。他认为只有心地坦荡,气定神闲,以平常心态对待人生,知足常乐才能益寿延年。

节欲强身
庄子在《庄子·天地》里指出人的五种欲望的“失性”后果:一曰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;二曰五声乱耳,使耳不聪;三曰五臭熏鼻,困扰中颡;四曰五味浊口,使口厉爽;五曰趣舍滑心,使性飞扬。此五者皆生之害也。他认为人的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和思想,都存在欲望的要求,对这些欲望应该顺其自然,满足他们的要求。同时应把握好尺度,决不能放纵。

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,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滑向另一极端。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,就会出现“失性”的行为,招致祸端或酿成疾病。所以只有节制嗜欲才有助于健体强身。庄子的节欲强身观念是我国古代养生家的重要思想之一,对我们今天的养生保健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
清静养神
庄子认为“忘我,无欲”,是保持平静心态的基础,也是身心健康的前提。只有做到气定神闲,无欲无求,养护好精神,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无疾病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,如果一个人内心惶惶就会引起内分泌失调,造成免疫力下降,必然会百病丛生。庄子特别重视修心养性,认为一个人的心境会影响到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。一个人要做到心境平和、超然自在,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心理平衡。

心理修养着重于两个字:静、清
庄子的《在宥》篇中“黄帝求道”讲的是黄帝听说广成子在崆峒山上修行,通晓了宇宙大道,前去求教的故事。广成子围绕对心理的修养,给黄帝讲述了自己的见解,实际这也是庄子的指导思想。他认为,心理修养着重于两个字:静、清。静与动、清与浊是相对立的。动则会劳累,劳累了精气就会外溢。浊则会混杂,混杂了神情就不得安宁;为了不使精漏神游,就要使内心清静,内心不烦躁,外物就不会干扰。

中医学认为,神是人的生命主宰,神不安,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,神又喜静,只有静才能养神,一个人若是整天忙得神不守舍,难于达到静的状态,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。这个时候,就应当通过人为的方式,像庄子说的清静养神,以达到神静的目的。

八字箴言:少私、清静、寡欲、乐观
现实生活中,如果我们遇到令人不愉快的事情,可以学习庄子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来对待。而庄子的人生态度,可以用八个字概括,即:少私、清静、寡欲、乐观。

少私
庄子认为私心是百病之根。一个人只有心底无私,才能胸怀大志,不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,才会知足常乐,坦荡乐观;陶铸先生所言“心底无私天地宽”也是这个道理。

清静
庄子认为有志之士应当磨练自己的自控能力,在奋进中创造静下来的心境。历史上许多人都因注意清静养心而长寿。

寡欲
庄子认为“人欲不可饱,亦不可纵”,纵欲必招祸染病。少性欲不会损精伤神,节食欲不会劳气伤身,寡得欲不会积虑伤心。

乐观
庄子认为,人生在世要乐观豁达,他曾形象地比喻说,水泽里的野鸡,十步一啄,百步一饮,逍遥自得,情绪乐观,因之得以保生;而笼中的鸟儿,郁郁寡欢,意志消沉,羽毛憔悴,低头不鸣,因之难以全生。

做一个淡定的女人
玉兰花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