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书》,中国谋略第一书,乃智慧之禁果,治人之兵法,成功之操典。读此书可为帝王者师,张良,得隐士黄石公所传此奇书《素书》,用之,遂辅佐刘邦,成就霸业。
自古凡成大事者,莫过于良师益友指点迷津,身体心智健康成熟,社会时势之机遇把握,自然规律之了如指掌,社会法则之游刃有余。此乃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千载不变之定理!《素经》奇书!道人欲而明天理,述阴阳而导正义。小者,习之可律己;大者,习之可立业;为人君者,习之则治国治世。
《素书》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,更有修身处世、为人之道的小智慧,可谓句句箴言,切中要害,一针见血,读来如醍醐灌顶、豁然顿悟,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,很值得有识之士、有志之士一读。
《素书》有如下的话,令人叹服:
德足以怀远,信足以一异,义足以得众。才足以鉴古,明足以照下,此人之俊也。
行足以为仪表,智足以决嫌疑。信可以使守约,廉可以使分财,此人之豪也。
守职而不废,处义而不回,见嫌而不苟免,见利而不苟得,此人之杰也。
《素书》 – 内容简介
《素书》仅有六章、一百三十二句、一千三百六十字,这样一本薄薄的书,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。书中语言高度精炼,字字珠玑,句句名言,内蕴丰富,思想深邃。。书中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,对事物变化观察入微,对谋略点拨恰到好处。参透书中道理,并身体力行之,肯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。
《素书》 – 作者简介
黄石公,战国末期的大智者,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,真实姓名已不可考。其弟子张良曾以谷城山道路旁边的一块黄石头,拿回家供奉起来以纪念恩师,故后人称此公为黄石公。著有《素书》、《三略》等书。旧史相传。黄石公写成此书后,四处寻找可传授之人,见到张良后认为其才可造,所以将书传给了张良,并说“读是则为王者师”。果然,张良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、二的智慧就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事业,官封留侯。但张良一生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传播此书,故而死后随葬墓中。又过了五百多年,西晋时天下大乱,有人盗掘汉留候张良之墓,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。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:“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、不神、不圣、不贤之人。若非其人,必受其殃;得人不传,亦受其殃。”从此《素书》流传人间。
《素书》 – 作品简介
《素书》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。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,兹简介于下。
一、阐明了作者的思想体系,即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位一体,密不可分,及’潜居抱道,以待其时’的处世哲学。暗示读者,只要具备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种品格,再逢机遇,定可建绝代之功,极人臣之位。
二、阐明了作者用人的原则。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,将人才分为俊、豪、杰三类。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。作者认为’任材使能,所以济物’、’危莫危于任疑’、’既用不任者疏’、’用人不正者殆,强用人者不畜’等等,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,有著指导性意义。
三、作者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。’博学切问’、’恭俭谦约’、’近恕笃行’、’亲仁友直’等,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;’绝嗜禁欲’、’抑非损恶’、’设变致权’、’安莫安于忍辱’、’吉莫吉于知足’等,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,儒、道兼收并蓄,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。
四、作者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。作者认为’短莫短于茍得’(反对短期行为)’后令缪前者毁’(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)’足寒伤心,人怨伤国’(失民心者失天下)’有道则吉,无道则凶。吉者百福所归,凶者百祸所攻。非其神圣,自然所钟’(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)。这些,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。
五、作者阐述了他自己的处世之道。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,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,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。作者提出’好众辱人者殃,戮辱所任者危’、’慢其所敬者凶’、’轻上生罪,侮下无亲’、’上无常守,下多疑心’、’近臣不重,远臣轻之’等,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。
大凡一个国家的政治、军事,都是以’人’为主体的活动,都和个人的修养,能否协调好个人与个人、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,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在古人看来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乱的,因此将’人’的问题放在首位。国人认为,军事是政治的延续,政治是军事的高度集中,是一种高层次的军事。’败莫败于多私’、’阴计外泄者败’、’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,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’等,对于指导政治或军事行动,有著同样的意义。
《素书》后世版本目录
一、前言
二、《素书》原序(宋,张商英)
三、《素书》白文
原始章第一
正道章第二
求人之志章第三
本德宗道章第四
遵义章第五
安礼章第六
《素书》问世以来版本甚多。有明朝窜眇阁刊《先秦诸子合编》本、《汉魏丛书》本、明朝唐琳刊本、《说郛》本、《二十二子》本、《百名家书》本、明朝王士祺本、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,不一而足。
《素书》原文目录导读
原始章第一
正道章第二
求人之志章第三
本德宗道章第四
遵义章第五
安礼章第六
原始章第一
夫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者,一体也。
道者,人之所蹈,使万物不知其所由。(天理)
德者,人之所得,使万物各得其所欲。(人欲)
仁者,人之所亲,有慈慧恻隐之心,以遂其生存。(情感)
义者,人之所宜,赏善罚恶,以立功立事。(激励)
礼者,人之所履,夙兴夜寐,以成人伦之序。(制度)
夫欲为人之本,不可无一焉。
贤人君子,明于盛衰之道,通乎成败之数,审乎治乱之势,达乎去就之理。若时至而行,则能极人臣之位;得机而动,则能成绝代之功。如其不遇,没身而已。是以其道足高,而名重于后代。
导读:道法自然,居五者之首;礼制法度,居五者之末;德、仁、义俱为做人处世法则,居其中。黄石公以为,人之成名成事必首先遵循规律,其次修炼处世法则,最后才是用礼用法。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!
正道章第二
德足以怀远,信足以一异,义足以得众,才足以鉴古,明足以照下,此人之俊也。行足以为仪表,智足以决嫌疑,信可以使守约,廉可以使分财,此人之豪也。守职而不废,处义而不回,见嫌而不苟免,见利而不苟得,此人之杰也。
导读:人有不同,乃境界高低。境界有三,小我、大我、无我也!此章所述俊、豪、杰者,皆大我也。俊者,德高望重,义薄云天,才通今古,光明磊落;豪者,举止威仪,精明果敢,一诺千金,仗义疏财;杰者,尽忠职守,顾全大局,明事就理,不亢不卑!
求人之志章第三
绝嗜禁欲,所以除累。抑非损恶,所以让过。
贬酒阙色,所以无污。避嫌远疑,所以不误。
博学切问,所以广知。高行微言,所以修身。
恭俭谦约,所以自守。深计远虑,所以不穷。
亲仁友直,所以扶颠。近恕笃行,所以接人。
任材使能,所以济物。瘅dàn恶斥谗,所以止乱。
推古验今,所以不惑。先揆后度,所以应卒。
设变致权,所以解结。括囊顺会,所以无咎。
橛橛梗梗,所以立功。孜孜淑淑,所以保终。
导读:修身、养性、明智、处事皆有所由,是以人之欲乃福祸成败之根本也!
本德宗道章第四
夫志,心独行之术。
长没长于博谋,安莫安于忍辱,先莫先于修德,
乐莫乐于好善,神莫神于至诚,明莫明于体物,
吉莫吉于知足,
苦莫苦于多愿,悲莫悲于精散,病莫病于无常,
短莫短于苟得,幽莫幽于贪鄙,孤莫孤于自恃,
危莫危于任疑,败莫败于多私。
导读:心志之术,莫过于乐善好施;豁达之人,莫过于通情达理!胸怀坦荡,无有私密,才是真道德也!
记诵口诀:长安先乐神明吉,苦悲病短幽孤危,败!
道义章第五
以明示下者暗,有过不知者蔽,迷而不返者惑,
以言取怨者祸,令与心乖者废,后令缪前者毁,
怒而无威者犯,好众辱人者殃,戮辱所任者危,
慢其所敬者凶,貌合心离者孤,亲谗远忠者亡,
近色远贤者惛,女谒公行者乱,私人以官者浮,
凌下取胜者侵,名不胜实者耗。略己而责人者不治,
自厚而薄人者弃废。以过弃功者损,群下外异者沦,
既用不任者疏,行赏吝色者沮,多许少与者怨,既迎而拒者乖。
薄施厚望者不报,贵而忘贱者不久。
念旧而弃新功者凶,用人不得正者殆,强用人者不畜,
为人择官者乱,失其所强者弱,决策于不仁者险,
阴计外泄者败,厚敛薄施者凋。
战士贫,游士富者衰;货赂公行者昧;闻善忽略,记过不忘者暴;所任不可信,所信不可任者浊。
牧人以德者集,绳人以刑者散。小功不赏,则大功不立;小怨不赦,则大怨必生。赏不服人,罚不甘心者叛。
赏及无功,罚及无罪者酷。听谗而美,闻谏而仇者亡。能有其有者安,贪人之有者残。
导读:管理之道,治人之术也!道德仁义,以人为本;尊重人性,重用人才,以此发展,何愁不功成名就!?
安礼章第六
怨在不舍小过,患在不预定谋。
福在积善,祸在积恶。饥在贱农,寒在堕织。
安在得人,危在失事。富在迎来,贫在弃时。
上无常操,下多疑心。轻上生罪,侮下无亲。
近臣不重,远臣轻之。自疑不信人,自信不疑人。
枉士无正友,曲上无直下。危国无贤人,乱政无善人。
爱人深者求贤急,乐得贤者养人厚。
国将霸者士皆归,邦将亡者贤先避。
地薄者大物不产,水浅者大鱼不游,
树秃者大禽不栖,林疏者大兽不居。
山峭者崩,泽满者溢。
弃玉取石者盲,羊质虎皮者柔。
衣不举领者倒,走不视地者颠。
柱弱者屋坏,辅弱者国倾。足寒伤心,人怨伤国。
山将崩者下先隳(huī),国将衰者人先弊。根枯枝朽,人困国残。
与覆车同轨者倾,与亡国同事者灭。
见已生者慎将生,恶其迹者须避之。
畏危者安,畏亡者存。
夫人之所行,有道则吉,无道则凶。
吉者,百福所归;凶者,百祸所攻。
非其神圣,自然所钟。
务善策者无恶事,无远虑者有近忧。
同志相得,同仁相忧,同恶相党,同爱相求,
同美相妒,同智相谋,同贵相害,同利相忌
同声相应,同气相感,同类相依,同义相亲,
同难相济,同道相成,同艺相规,同巧相胜:
此乃数之所得,不可与理违。
释己而教人者逆,正己而化人者顺。
逆者难从,顺者易行,难从则乱,易行则理。
如此理身、理国、理家,可也!
导读:奖赏刑罚,合情合理;法律制度,简单易行,礼之根本!以待己之心待人,以化人之心化己,当如是也。